“2024中国餐饮出海先锋榜”共有25个品牌上榜,其中茶饮占了7个
专访挞柠创始人谢灿武:茶饮出海,算不上降维打击
背景介绍
2023年,中国餐饮品牌出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,这一年也被业内称为“中餐出海元年”。在出海的餐饮品类中,茶饮是当之无愧的主角。根据餐饮大数据研究与认证机构NCBD(餐宝典)评选出的“2024中国餐饮出海先锋榜”,共有25个品牌上榜,其中茶饮占了7个。茶饮企业之所以纷纷出海,一方面是因为其标准化程度高,便于扩张;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太卷,需要寻找新的增量市场;还有一点则是,茶饮具备典型的中国特色,适合作为传播中华美食和文化的载体。
由于茶饮是中国餐饮出海的主力,因此茶饮企业出海所遇到的问题、踩过的坑,几乎也是其他餐饮企业出海会遇到的。而少数茶饮企业在自身出海的同时,还不忘创造条件、搭建平台,帮助后来者出海,真正称得上是“出海先锋”。
挞柠就是这样一个“先锋”,它在2019年出海,现有海外门店70余家,分布在东南亚、北美、澳洲等地,整体发展态势良好。同时,挞柠还投资了一个出海服务平台,帮助更多的中国餐饮企业尤其是茶饮企业出海。最近,餐宝典对挞柠创始人谢灿武进行了一次专访,从“出海平台”切入,深入聊了聊餐饮出海的相关事项。以下是访谈实录——
Q:餐饮出海具体是指什么?
A:出海其实就是“两进两出”:品牌出去,原料出去;资金进来,国外一些好的理念进来。这里面,原料比品牌难出去,特别是刚开始,几乎都是灰清(灰色清关),存在很大风险。钱如何回来,也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,这里涉及到你如何去搭建海外的架构。
Q:有种说法是“只有在国内做好了,去国外开店才叫出海”,你怎么看?
A:也不一定。像有个广州的茶饮品牌,在国内几乎没有了,但它在美国开了100多家店。
Q:餐饮出海的话题很火,但真正走出去的却没多少,能够形成规模的更少。怎么看待这种落差?
A:落差的核心原因就是,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点,都想去做;但真正去做的时候,就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其实餐饮出海无非几种原因:第一种,你真的像大体品牌大体系一样,很有规划、很有策略地去做这个事情;第二种,也是更普遍的,正好海外有人在咨询,再加上现在的热度,那他不就是要跑去看一下?实际上大家现在更多的,还处于最基础的了解海外的阶段。
当然,出去看的人多了,10个里面肯定有一两个想去做。
出海的具体内容与挑战
餐饮出海的定义
两进两出:品牌和原料出口,资金和先进理念进口。
风险与挑战:原料出口初期面临灰色清关的风险,资金回流也需要精心设计海外架构。
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关联
不一定需要国内市场成功:有些品牌在国内市场表现不佳,但在海外市场却取得了显著成功。例如,某个广州的茶饮品牌在美国开设了100多家店。
现实与期望的落差
机会与挑战并存:虽然餐饮出海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机会,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。
多种动机:
有计划的战略布局:一些大型品牌通过详细的规划和策略来推动出海。
被动响应:更多的情况是,由于海外市场的询问和当前的热度,促使企业去探索海外市场。
了解阶段:目前很多企业仍处于初步了解海外市场的阶段,真正付诸行动的企业相对较少。
经验与建议
品牌与原料的出口
品牌先行:品牌的国际化相对容易,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或本地化运营迅速打开市场。
原料出口的复杂性:原料出口涉及复杂的物流和清关问题,需要谨慎处理。
海外架构的设计
资金回流:设计合理的海外架构,确保资金可以顺利回流到国内。
合规经营: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,避免因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。
战略规划
长远规划:对于有志于长期发展的企业,应制定详细的出海战略,包括市场调研、品牌定位、供应链管理等。
灵活应对:对于初次尝试的企业,可以先从小规模试点开始,逐步积累经验。
了解海外市场
实地考察:亲自走访海外市场,了解当地的文化、消费习惯和竞争环境。
信息收集: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市场信息,包括行业报告、展会、当地合作伙伴等。
结语
谢灿武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观察,提醒其他出海企业要注意以下几点:
明确出海的目的和动机:是基于战略规划还是被动响应。
充分了解海外市场:通过实地考察和信息收集,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。
合理设计海外架构:确保资金回流和合规经营。
灵活应对挑战: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,需要灵活调整策略,逐步积累经验。
只有这样,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未来,挞柠将继续发挥“出海先锋”的作用,为中国餐饮品牌的全球化发展贡献力量。